推倒压在孩子身上的三座大山
对中国人来说,此三座大山不是指实,而是取比喻意的。50多年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使用频率颇高,今60多岁的人大都耳熟能详。改革开放20多年以后,它又以新的比喻意出现在媒体和国人的心目中。虽未经官方正名,但还是从事实上认可的,这从有关*策调控中就能体会到的。我今天再用其比喻意,与前二者均有不同,但也不是跟风,更非耸人听闻。
按说,人活得最快乐最幸福的是童年,哪怕是很贫穷的童年,也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味和美好的玩乐记忆。然在物质大为丰富的时下,活得最累的却是那些像树苗一样还正在生长的孩子(如果你是理智的正视现实)。无论城乡(除偏僻山村外),孩子一般都是5岁就进幼稚园学前班学习,书是厚厚的一摞,课也是语文、数学、美术、音乐,有的还加外语、电脑等五花八门。六岁就成为某某小学一名正式的小学生了,课目未加,书却添了许多,每门课都有数量不等的辅导教材。一只足足超过3公斤重的书包套在了稚嫩的肩膀上,就像不堪重负的幼树嫩枝挂上了沉重物,压得弯曲,叫人心疼。
从入学始,我们那摧残儿童天性的应试教育制度就日益显示出威力来。周考、月考、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这是最普通最一般的了。更有甚者,日考、三日考也是常有。二年级便增添了“奥数”选拔竞赛考,先班级、后学校、再赛区------然后则是惊天动地的升学考试,从小考、中考到高考,无不惊心动魄,令全社会揪心。这恐怕是全世界独一无二了。表面上看,是学校作为,教师使劲,越是名校,越是优秀的教师,越是如此。其实质是不良的教育制度在作祟。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是矫正之举。后来以学历用人、选官,则有失偏颇。再后来无视国情现实,大学盲目扩招,致使教育产业化,造成压在普通民众身上的一座大山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脱胎于1400余年的科举制度今已到了极致,像脱缰之马难以驾驭,诸多弊端,已很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首当其害者则为儿童,从入学始,他们就付出了非常人所能承受的长时间、多内容的强力劳动,睡眠严重不足,视力明显下降,与欧美、日本等到发达国家儿童体质相差甚远。同时,由于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莘莘学子日趋思维定势,与发达国家启发、趣味教学差距甚大。是为第一座大山。
其次,社会体制之外的所谓传道授业。我不称其为师,是对他(她)们中相当多的人人格鄙视。他们有的虽是在职教师,但在课堂上只讲其一,而在课外补习班才讲其二,就是逼迫你另外掏钱,成了知识与金钱的买卖;另有一些虽非在职教师(退休或假期),像可憎的蚊蝇一样,无孔不入的张贴广告,在周末和酷暑、严寒的假日期间办各种各样的高价学习班捞钱,专事剥夺儿童休息、玩乐和身心健康。而且这种“补习班”却越来越多,越来越滥。我视其为第二座大山。
再次,就是那些为人父母的愚夫愚妇们(请原谅不敬)。一方面他(她)们视儿女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恨不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送儿女,把世界上最好吃、最好穿的东西给儿女。哪怕是穷得上街捡垃圾,也不让儿女比别人的孩子享用差;一方面却千方百计想让孩子上名校、进优等班。即便是交不菲的择校费、选班费也都认了。他(她)们对弱小儿女们不堪重负的课外作业一丝不苟,宁愿其多,不望减少,即便到了晚上22时,也丝毫不动心。更恼人的是,节假日期间,闻“班”必报,不管是否适宜、需要。还美其名曰,多学些总比少学好。
我有个同居本城的亲戚,俩口子都在商业单位上班,站一天柜台就够累的,但每到下午上小学的儿子放学,则轮换骑车送子去各学习班学英语、书法、绘画、音乐、心算、钢琴、武术,一周内无一天休息。我劝他们择其爱好一、二学之,怎奈其子的舅舅大不以为然,说什么多学一项本领将来就多一条就业的路子。后来,那儿子学什么都厌烦。虽然请了两名家教,结果初中没毕业就自动辍学了。
欲速则不达是至理名言,拔苗助长又是人生之大忌。然观今日为人父母者,少有几人清醒。故谓之是第三座大山也!且又是最高也最难推倒的大山。因为这里没有金钱的龌龊,全是“爱”砖垒成,硬似钢铁,坚如磐石。
你完全可以说,这是时代的疯狂,是人心的浮躁。也可以说这是眼下就业之艰难,竞争之剧烈------我都不与争辩。然人心之贪,欲望之强,思虑之多,连最纯真的亲情、师情、友情------都淹没了,还拿来什么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挖掘秦陵价值有限,翻读孔子儒学无用。真正要中国崛起,还是90年前提出的科学与民主,从娃娃抓起!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