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可逐秒监控肾内压的一次性输尿管软镜正成为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中最优的临床解决方案。
医院泌尿外科王宇团队年在KidneyDiseases(IF=3.0)上发布的横断面调查,对—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中登记的尿石症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万住院患者中,被诊断患有尿石症的占万人,而且这个患病数据处于逐年攀升的趋势。
在这个高发病的大背景下,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主办、广东省医学会承办、医院协办的CUA第20次全国泌尿外科尿路结石专题会议近日于深圳顺利举办。
CUA第20次全国泌尿外科尿路结石专题会议图源:CUA云摄影
本次会议围绕“传承创新、百家争鸣、精益求精”的主旨,邀请内地和港、澳诸多专家学者在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预防治疗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展示了当下最先进的碎石手术技术及相关的设备。
透过这一系列分享及成果展示,动脉网洞察到当下学术界、医疗界对尿石症治疗预防的新思路、新术式的迫切需求,也窥见减少“并发症”等重要问题的答案雏形。更为关键的是,输尿管软镜赛道迎来了新的突破成果,一种一次性、可实时测压的电子输尿管软镜已成功落地上市,为临床和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中国尿石症负担呈上升趋势,急需高性能、更安全的创新治疗方案
KidneyDiseases的论文中还指出,在治疗方式上,-年间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IRS)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的比例持续增加,而开放手术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作为当今泌尿结石治疗领域最先进的术式,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孰轻孰重的答案也许还未可知,但从外科手术遵循的原则出发,也许能对两种术式的优劣势窥见一二,即谁能在更有效治疗尿石症的前提下,对患者造成的副作用更小。
先说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属于“隔山打牛”,是一种将不能自行排出的大结石破碎成理论上能够自行排出的小碎块,再通过泌尿道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这种碎石而不直接取石的方式可能会导致结石嵌顿,堆积形成石街,继而进一步引发肾积水、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另外,残石再生长也导致该术式的复发率较高。
再看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软镜及配套设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技术突破。目前,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已适用于治疗直径更大、角度更刁钻的结石,如肾盂肾下盏夹角(IPA)较小的结石。并且医生对经自然腔道术式的学习曲线也更短,更有利于该设备与术式的推广落地。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在快速进步的同时,也长期面临“限速带”的难题,其中之一便是肾内压(IRP)的测控。
目前临床上认为,肾内压的大小主要与术中灌注冲洗的流量、灌注压力和镜鞘比等因素有关。30mmHg临床广泛认可的肾实质返流的肾内压(IRP)阈值,超过此压力,灌注液将通过血液及淋巴、肾周外渗返流,导致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包括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败血症和肾损伤等。
因此,术中实时有效地监测IRP的变化,并及时解除引起IRP升高的因素,控制IRP在安全范围内对于预防感染等并发症而言尤为重要。
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已对肾内压已进行了多方探索研究,但都只能借助已有其他领域专用的仪器间接进行测量,无法在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实时、精准的监测IRP。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中关于肾内压的专项研究资料来源:知网,动脉网制图
全国首款数字化逐秒测压的输尿管软镜,解决肾内压测量难题
6月24日,在本次结石专题会议的首日,来自清华大学医院的李建兴教授以“肾内压控制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主题,向国内外结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介绍了一款治疗尿石症的创新型设备——斑马?一次性使用术中测压输尿管软镜。
李建兴:肾内压控制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图源:CUA云摄影
斑马?一次性使用术中测压输尿管软镜图源:幸福工场
针对肾内压的监测,该自主创新设备主要有三大亮点。
首先,斑马?测压镜能以可视化的方式在术中实时逐秒显示肾内压,使大容量冲洗灌注可以在更安全的已知压力下进行,提高的灌注率可以降低激光碎石中的热损伤概率,可将更多结石碎屑顺输尿管鞘冲洗到体外,提高术中清石率,也为更多缺乏控压实操经验的医生提供一个更安全、高效的手术工具。
其次,斑马?测压镜可在术后提供整台手术的完整压力数据记录及统计,并通过自动化智能分析,显示公司独创的斑马指数(斑马指数=术中累计超过阈值的高压值x累计超过阈值的时间),该指数可辅助医生预测患者的术后感染风险。
此外,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两款测压输尿管软镜获批,具体拿证时间前后仅相差两个月。作为中国第一款、全球同期第二款的斑马?测压软镜,该设备的导管外径为8.6Fr,先端外径为7.4Fr,最大偏转角达°。
产品参数数据来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