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出血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药地黄凉血止血又养阴
TUhjnbcbe - 2021/4/6 2:51:00

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过去叫做干地*或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把“生”字删掉了,统称为地*。

在明代以前,没有熟地,临床医生用的地*有两种,一种是用新鲜的,一种是把它晒干,叫做干地*,没有晒干的就叫做生地*,这个生是鲜的意思。比如解表药中的生姜,这个生是和干相对的,干燥了的就叫做干姜,没有干燥的,就叫做生姜。唐宋时期及此前中医药文献中所说的生地*是鲜地*。后来出现了熟地*,这个时候的“生”,就是和熟相对,就是指干地*,大家研读古代文献时,要注意这一点。地*的块根刚挖出来的时候,里面是*的,地*的*就是与它的颜色有关。地,是古人分档次的一种方法,古时以水浸法检验其品质,有“浮者名天*,半浮半沉者名人*,沉者名地*“之说,且以“入药沉者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为标准,优质的地*是最重的,在水中是下沉的,所以把它称为地*,地”意示其品质。地*有明显的地域性,地道产区在河南,所以又叫怀地*,怀生地。

地*《神农本草经》

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本经逢原》:干地*,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干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地*的基本功效是清热凉血,主治有三种:一个是营分热证、一个是血分热证、一个是内科杂病中的血热妄行证。

温热病热入营血,就包括了营分热证和血分热证,在营分的阶段,在讲水牛角时,我们讲到,要配伍清热泻火的药。如清营汤里面有地*,还有金银花、连翘、*连、竹叶,这些都是属于清热泻火、透营转气的药。地*在清营汤里面发挥的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这两种功效。如果到了血分阶段,出血明显了,又有瘀血,这个时候,地*不仅仅是清热凉血和养阴,而且还有止血的作用。大家注意,在地*清热凉血的后面有止血两个字。地*是临床上常用的止血药,不只是温热病的血分热证常用,内科的出血证也常用。地*本身就有止血直接功效,并不完全是凉血的间接效果。地*没有解*作用,在清营汤里面,有玄参、*连、金银花、连翘,增强解*的作用,在犀角地*汤里面用犀角来清热解*,所以不管在营分还是血分,都要用清热解*药。但是生地*的意义不一样,在血分的阶段,除了用以凉血和养阴之外,又多了个止血的作用,因为在营分阶段出血不明显,不一定要用其止血的药效。作为一个凉血止血的药,主治血热妄行,不管是吐血、衄血、尿血、崩漏,都可以配伍使用。

吐血,有时称呕血,主要来源于胃,或者说是上消化道出血。

衄血,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衄血就是流鼻血,广义的衄血就是泛指出血,比如皮下出血,就叫做肌衄;牙龈出血,就叫做齿衄。这里是指狭义的鼻血。尿血就是小便有血,如果有尿道疼痛,就叫血淋,尿道不痛的,就叫做尿血,这是有区别的。崩漏就是妇女不在月经期,不是月经的出血,严重的叫崩,出血不多、来势较缓的,叫做漏。不少都是属于血热妄行。

这时地*的止血和清热凉血,对于血分证还有血热妄行,都是有意义的。

地*还有养阴的作用,主治证就是阴虚证,地*在临床上五脏六腑的阴虚证都能够使用。如地*丸,可以用地*治疗肾阴虚;一贯煎是治疗肝阴虚的,里面地*也很重要;天王补心丹治疗心阴虚,心悸失眠,里面也有地*,它是用来养心阴的;百合固金汤治疗肺阴虚咳嗽,里面也有地*;其他如治疗胃阴虚,口渴,或者是肠道津液耗伤,肠燥便秘时,所用的益胃汤和增液汤里面也有生地*。至于为什么要写养阴生津,这是因为在治疗各种阴虚证中,生地最常用于胃阴虚,温热病耗伤了胃阴,出现了津伤口渴,最有名的代表方就是益胃汤,写养阴生津是为了突出重点,强调它的最佳优势,只言养阴代表了普遍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地黄凉血止血又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