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出血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伤寒论期中重点汇总
TUhjnbcbe - 2022/5/28 16:05:00

总论部分

一、名词解释

1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3

合病:是指六经之中两到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

并病:是指一经的病症未罢,另外一症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5

两感:表里阴阳二经同时发病的起病方式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

试述六经病传变规律及影响传变因素?

答:一是决定于正气的盛衰:正气充盛,抗邪有力,则邪气不能内传;若正气衰弱,则易致邪气内传;若邪气已内传,但正气恢复,已具驱邪外出之力,则可使病情由阴转阳,由里出表。

二是决定于邪气的轻重:若感邪重,其势较盛,外邪直袭而入,则必然向内传变;若邪气不甚,或在正邪斗争中邪气已衰,则无力内传,或虽已内传,亦有外出之机。

三是决定于治疗是否得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是否能进行正确的治疗,关系到疾病的传变与否及传变的趋势。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

一、名词解释

1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2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3

日晡所发潮热:申时左右,即下午3~5点的发热,如潮水之涨落,定时而发。

4

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5

翕翕发热:翕为合羽之状,形容温热如羽毛覆盖状。

6

心中懊憹:胸中烦热而闷乱不安(烦乱极甚),而有无可奈何之感。

7

虚烦:指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所致的心烦懊憹证,而内无痰、水等有形实邪。

8

瘛瘲:瘛指收缩,瘲指舒伸,指四肢手足抽搐痉挛。

9

筋惕肉瞤:筋肉不自主地跳动。

10

脚挛急:小腿抽筋;小腿肌肉拘急,屈伸不利,或伴有轻度疼痛。

11

心下痞:胃脘部胀满阻滞不通。

12

胸中窒:热郁胸膈,胸中气机不畅,而导致胸中有窒塞憋闷之感。

13

结胸:寒邪或热邪与痰水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疼痛为主。无下利,饮食不振,寸浮关沉。

14

脏结:脏气虚衰,阴寒凝结。与结胸相较病位在五脏。时下利,饮食如故,寸浮关小细沉紧。

15

奔豚:以小猪在胸中的奔跑来形容患者自觉有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以痛苦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见胸闷气短、心悸、恐怖不安,严重者可伴有冷汗、眩晕等症状。

16

脐上筑: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捣之状。

17

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动词;欲,同尚。自可,如常。

18

干噫食臭:嗳气中带有食臭味。

19

火逆:误用火疗,或误用火疗而引起的变证。

20

水逆:因蓄水而导致渴欲饮水,入水则吐的证候,为蓄水重证。下窍不通,气逆于上

21

淋家:久患淋病之人,湿热蕴结于下焦膀胱,伴有肾阴虚。

22

亡血家:平素出血的人经血过多、崩漏下血、产后出血不止、外伤大出血、肌衄。

23

麻沸汤:正在沸腾的水。(大**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24

甘澜水:水两斗大盆中以杓扬之,水上有水珠取用。去其水性,不助肾邪。(苓桂枣甘汤)

25

头项强痛:即为头痛项强,强,不柔和之意,项强,是指项部肌肉拘急牵引不舒,并非颈项强直。

26

温病:温热之邪所致的外感疾病,属于广义伤寒之一。

27

脉阴阳俱紧:即寸关尺三部均见紧象,阴阳在此指的是脉的部位,尺为阴,寸为阳。

28

不了了:是指病症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是患者仍感觉到不适

29

小促其间:缩短给药的时间

3

漐: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32

苦里急:少腹部有紧迫胀满等不适感

33

叉手自冒心:双手交叉,按捺心胸部位

34

剂颈而还:颈部以上有汗

35

柔痓:颈项强急,甚则角弓反张,其中有汗出者为痓。

36

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其何犯,随证治之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

1、方证鉴别题:

(1)泻心汤证:

半夏:基本方法,呕而肠鸣

甘草:脾胃虚:弱较重,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干呕而心烦不得安

生姜:寒热错杂而挟水饮,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2)苓桂剂证: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小青龙善后剂

苓桂术甘汤: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苓桂枣甘汤:心阳虚弱而下焦寒水之气上冲,脐下悸,欲作奔豚。

茯苓甘草汤证(苓桂姜甘汤证):胃气虚,水停中焦,出现心下悸,上腹部有振水声,手足厥冷等症(注意和五苓散进行对比)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经腑同时被水邪所遏,水气郁于太阳经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3)葛根芩连汤、桂枝人参汤

葛根芩连汤:里热挟表邪之热利,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脉促而有表证(清热止利,表里两解)

桂枝人参汤:(理中汤+桂枝)中焦虚寒外加表证,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而有表证。

(3)猪苓汤、五苓散、真武汤小便不利

猪苓汤:肾阴虚而水热互结,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或口渴,咳嗽(育阴利水清热)

五苓散:水蓄于膀胱之下焦蓄水证,小便不利,口渴,水逆(通阳化气利水)

真武汤:肾阳虚弱而水气上冲,小便不利,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温阳化气利水)

(4)大小青龙:风寒束表,伤寒表实

大:阳热内郁,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小:水饮内停,寒热咳喘,痰稀白,苔白滑,脉弦紧(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4)麻*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治喘

答: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所见之喘,是中风兼喘或素患咳喘之人,又复感风寒之邪,引动宿疾,致咳喘发作。或因太阳中风误下,以致风邪壅肺,肺气不利而成。其证除喘息外,尚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中风表虚之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兼以降气利肺平喘。

麻*汤证所见之喘,其病机是风寒束表,毛窍闭塞,使肺气难以宣降而上逆作喘,并伴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等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表现。治以启闭发汗,表解则肺气得宣,喘息随之而愈。

小青龙汤证所见之喘,是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所致,此类咳喘,每见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稀痰。治以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5)麻*汤、桂枝汤:

麻*汤:伤寒表实证:风邪束表,营阴郁滞,卫阳被遏,发热,恶寒,喘咳,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当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桂枝汤:中风表虚之证,风邪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汗出,恶风发热,脉浮缓,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6)麻*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身疼痛机理不同之处:

麻*汤:风寒外束(头项腰脊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寒主痛,主收引,伤寒袭表之后,使肌表气血壅滞,经气运行不畅,筋脉拘挛),卫阳被郁,营阴凝滞,肺气失宣——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恶寒(风),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喘,脉浮紧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筋脉失养——调和营卫,益气养血——身疼痛,脉沉迟

(7)大小结胸和大小陷胸汤的鉴别:

答:大、小结胸皆为热实结胸,但两者邪实部位有深浅、症状有轻重、病势有缓急之分。大结胸病为水热互结,病位从心下至少腹,旁及两胁。证见心下硬满疼痛,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脉沉紧,证重势急,治当以泻热逐水破结,用大陷胸汤。小结胸病为痰热互结,病位局限,证在心下,病势和缓,按之则痛,脉浮滑,治当以清热化痰开结,用小陷胸汤。

从药物组成上看,针对里热,大陷胸汤用大*且量大,小陷胸汤用*连且量小,泻热之力有强弱之异;针对痰水,大陷胸汤用甘遂以逐水,小陷胸汤用半夏以涤痰,逐邪之力有轻重之分;针对邪结,大陷胸汤用芒硝以破结,小陷胸汤用瓜蒌实以开结,二者又有缓急之别。大陷胸汤为峻逐攻下之剂,小陷胸汤为化痰涤痰之方。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答: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郁滞。治法:开腠发汗,宣肺平喘(麻*汤)

3、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

答: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使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外解风寒;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使用桃核承气汤(轻)、抵挡汤(重)、抵挡丸(重、缓)来泻热逐淤。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4、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

答:热痞证包括大**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两者虽同属热痞,但大**连泻心汤证病机仅为胃热气滞,其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赤等组成。治以泻热消痞。方用大**连泻心汤。方中大*泻热和胃,*连泻心胃之火,*芩泻中焦实火。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轻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

与之相比,附子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附子泻心汤。方用大*、*连、*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

5、简述小青龙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答:①病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②治法:发汗解表,宣化水饮

③主症:发热示伤寒表不解,干呕而咳示心下有水气,水饮阻中胃气上逆则干呕,水饮凌肺,肺失宣降则咳,或渴(内停正津不布),或利(水饮下趋大肠),或噎(水气上逆于咽喉),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停膀胱,失于气化),或喘(影响肺气肃降)

④方药:小青龙汤——麻*合桂枝发汗解表,麻*平喘利水,桂枝通阳化饮,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敛肺,治疗水寒射肺之要药,半夏降逆涤饮,芍药和营利水,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发汗解表宣化水饮之功。

6、简述大青龙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答:①病机:太阳伤寒兼阳郁烦躁

②治法: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③主症: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烦躁乃寒邪郁闭过重,阳气不能宣泄,扰于胸中使然.必须表里俱实者方可使用

④方药:大青龙汤,倍用麻*加生姜之麻*汤峻猛发汗,以散表寒.石膏辛甘大寒配麻*解表以开阳热之郁闭,清透郁热除烦.重用炙甘草,加大枣和中扶正,以资汗源,又防石膏过寒伤正中。

7、简述大陷胸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答:①病机:太阳病误下,胃气因下而虚,邪热乘虚内陷与水结于胸脘

②主症:动数变迟,迟乃迟滞不利,是邪气内结,阻遏脉道的反映。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水热互结使然.短气乃邪结胸膈,肺气不利.烦躁心中懊恼—热结胸膈,扰乱心神.

大结胸三证: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③治法:泄热逐水破结

④方药:大陷胸汤大*,芒硝泄热荡实,软坚散结.甘遂,攻逐水饮力猛效速,为主药.

8、简述小陷胸汤的病机,主症,治则,方药组成?

答:①病机:痰热相结于心下,病情较轻

②主症:症在心下—其病位局限,按之则痛—其邪结尚浅,脉浮主热盛,滑主痰壅,以脉测证,当属痰热互结

③方药:小陷胸汤*连苦寒清热,半夏祛痰开结,栝楼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④治则:清热涤痰开结

9、小青龙汤证中有“不渴”、“或渴”、“服汤已渴”其病机如何?

答:“不渴”因水饮内停,津液不布;“或渴”则为水饮未阻遏津液上达;“服汤已渴”属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足,可有短暂口渴,这种口渴是水饮得温化,病向愈之征,并非伤津,勿需治疗。

10、太阳伤寒证的“剧者必衄,衄乃解”的机理?

答:“剧者必衄”是由于热邪郁闭过重,使脉中营血极度充盈,突破经络而外溢的现象,出现鼻衄,即“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汗血同源,衄,也是正气驱邪的一种途径,俗称“红汗”,邪从衄而解,衄后邪随血泄,故曰“衄乃解”。

11、上热下寒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答:上热下寒证条文是第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连汤主之。

本证热者自热,寒者自寒,寒热上下,格拒不交,治以*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方药:*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三、病例分析题:

重点准备:小建中汤证、栀子豉汤证、大小陷胸汤证、大小青龙汤证、泻心汤证、五苓散证、抵挡汤证

祝大家考试顺利!

文案排版

畅英棋

审核

汤阳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期中重点汇总